對于國內的年輕一代而言,2020年,也許是近十年來,被添加標簽最多的一年。
從五四青年節(jié)期間掀起熱議的“后浪”,到年末突然從貼吧、論壇等網絡社區(qū)破圈的“小丑”。半年的時間內,“打工人”、“干飯人”、“做題家”等一個又一個寓意不同的詞,成為了不少國內網絡用戶的代稱。據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(fā)布的第46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(fā)展狀況統(tǒng)計報告》顯示,截至今年6月,我國擁有9.4億網民,其中,占比最多的是學生,為23.7%,約為2.23億。也就是說,被這些代稱打上標記的,大多數還是年輕人。
一個又一個的標簽出現,頗有種“城頭變幻大王旗,你方唱罷我登場”的感覺。前一個標簽也許會在狂熱幾個月后,最終成為無人問津的“爛?!薄5碌臉撕?,又會在一夜之間,突然刷屏整個網絡,沿著上一個標簽的車轍,繼續(xù)玩著“曇花一現”的游戲。
這些頻繁出圈的標簽,使國內的年輕一代,在2020年的后半段,始終沒有脫離網絡輿論的中心。年輕人對這些標簽的認可程度,更是有高有低。批判、接受、反議、質疑、狂歡,年輕人們轉而通過自己的方式,“以標簽之名”,展現著年輕一代的真正風貌。
2020年本就是奇幻的一年。而這些標簽,讓國內年輕一代在2020年的經歷,更顯奇幻。
2020年,國內年輕一代的第一次“被代表”,當屬“后浪”。
“后浪”,源自其同名視頻《后浪》。是B站,在今年五四青年節(jié)期間,聯合央視,共同發(fā)布的一則宣傳片。目標直指B站新一代的年輕用戶,或者說,國內的年輕一代。
《后浪》本身的視頻完成度很高。作為主講人的何冰老師,演講功力深厚,情感拿捏到位,氣氛也烘托得恰到好處。按理來說,制作精良的《后浪》,在年輕一代中引起熱議,達成教育的目標,順便再留個“《后浪》牛逼”的評價不成問題。
如同預料中的那樣,《后浪》的確在年輕一代中引發(fā)了激烈的討論,宣傳教育的目標也達到了。然而,《后浪》卻并有沒有留下一個好名聲。相反,有關《后浪》的討論,更多的是一些爭論。
爭論什么?爭論的是《后浪》的內容和素材。
《后浪》的基調,是以教育和指引年輕一代為主,這個沒什么問題。畢竟《后浪》屬于央視正兒八經合作推廣的宣傳片。但整個視頻看下來,給網友最大的感受,就是《后浪》展示的年輕一代,與小時候,家長口中常說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并無二致。
再加上,《后浪》中選取的素材,大多是類似跳傘、出國旅行、數碼產品評測等相對消費較高的活動,而并非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。也加重了視頻內容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和割裂感。
簡單來說,《后浪》中所展示的那些生活和娛樂方式,很多年輕人并沒有親身經歷過,不具備普適性。因此,很難被大多數年輕人所認同。
“被代表”了,是很多年輕人在看到《后浪》時的真實反應。如同B站UP主“兔靈TL”在視頻《想成為B站的后浪有多難?》中說到的:“我覺得何冰演講當中說的青年不是我?!倍逗罄恕废氘斎坏啬弥@部分年輕人的生活,來代表了國內年輕人這個群體,就如同“我沒有車,我的鄰居有四輛車,算平均資產時我也有兩輛車”一樣可笑。
圖源:B站@兔靈TL
隨著網絡上有關《后浪》的爭論越來越大,不少有關《后浪》的二次創(chuàng)作內容,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。如果說《后浪》漏掉了些什么,那肯定是忘了提當代年輕人的“表達欲”。就像上面提到過的視頻《想成為B站的后浪有多難?》,網絡上多了一大批解讀分析《后浪》的文章和視頻。此外,各種有關《后浪》的段子,也成為那段時間,流行在互聯網上的有趣談資。
《后浪》提到,年輕一代從小就在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興趣,不惑于自己喜歡什么,不喜歡什么。但是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,“好好學習——讀個好大學——找個好工作”,才是從小就被灌輸的“至理名言”。我們被教育的是“認真學習”,探索興趣反而是次要的,甚至是被忽視掉的。
至于《后浪》中展現的那些高品質生活,對于大部分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,依舊是可望而不可及。收入,是限制年輕人的主要原因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,發(fā)布的第46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(fā)展狀況統(tǒng)計報告》來看,作為互聯網主要用戶的年輕人,大多數人的月收入,還停留在5000元以下。這只是基本滿足單人生活水平的數字。
大多數年輕人,根本“浪不起”。
當視頻中的“后浪”,在進行各種高端消費,享受“選擇的權利”時,更多的年輕人,可能正在兢兢業(yè)業(yè)地工作,小心翼翼地處理著生活和社會提出的各種難題。
“后浪”的標簽不適合他們,他們也不喜歡被稱為“后浪”。
對于自己忙碌奔波的生活,年輕人中,一個名為“打工人”的叫法,開始流行起來。
“打工人”的出現,有些偶然,有些意外,但卻不難想到。
“打工”這個詞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,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。從香港傳到內地的“打工”,先是在臨近的廣州一帶風靡起來,隨后“一路向北”,最終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詞匯。
但“打工”這個詞,最初的語境并不是特別好。表面上,這是個中性詞,實際上,人們聊到“打工”這個詞時,多多少少都帶著點貶義的意思。同時期,在外工作的人,可能更喜歡稱呼自己為“XX領”,而并非直呼自己是在“打工”。例如,坐在辦公室上班的一般稱呼自己為“白領”;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的工作者,一般稱為“藍領”。
隨著時間不斷飛逝,“白領”、“藍領”這些詞,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,而“打工”,卻依舊火爆如初?!按蚬と恕备嵌啻蔚巧蠠崴?,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另一個新標簽。當然,“打工人”能在網絡上引起這么大的反響,那些以“打工人”為主題的段子,起了莫大的作用。
說來也巧,在“打工”一詞剛火爆的那個年代,國內也掀起過類似的“打工文學”作品。只不過當時流行的風格是“現代詩”,現在則是段子加上各種有趣的表情包。
各式各樣的段子,集合成為了紅遍網絡的“打工人語錄”。
“一日之計在于晨”。對于每一個“打工人”來說,忙碌的一天從清晨開始。在早晨給自己問個好,既是為了收起前一晚的疲憊,也是為今日份的忙碌做好準備。因此,我們能在“打工人語錄”中,找到諸多帶有“早安,打工人”的句子——就像上班打卡一樣精確準時。
“打工人”群體基數龐大,每個人的心境自然有所差異。這些也很明顯地反映在了“打工人語錄”中。仔細梳理這些“打工人語錄”,就能發(fā)現,其中既有包含“正能量”,把勵志和奮斗寫在臉上的“雞湯話”;也有直白地評述普通工薪族生活不易,卻依舊不得不為了生活繼續(xù)打工的無奈心聲。
“打工人語錄”就像一鍋大雜燴,將世間冷暖,“打工人”的喜怒哀樂,悉數融在一起。
在“打工人語錄”席卷網絡的同時,一個很明顯的事實,也擺在了我們面前——當代年輕人,已經開始逐漸接納“打工”這個詞,并不再以打工者的身份為恥。相反,“打工人”還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自嘲方式,成為在生活中遭遇苦悶、挫折時的一種良好解壓手段。
依照梗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即便是像“打工人”這種引起現象級討論的熱梗,也終有沒落,被其他梗替代,回歸亞文化小圈子的一刻。但是,由于一些與“打工人”身份并不相符的人濫用梗,最終導致“打工人”,這個當代年輕人用來自嘲的梗,變了味兒。
例如,一些明星,也稱呼自己為“打工人”,從而引起大量網友的質疑。畢竟和收入堪堪維持生活的“打工人”相比,明星的隨便一項收入,都夠“打工人”奮斗幾年了。
一些大牌企業(yè),也犯了類似的錯誤,活生生將“打工人”變成了嘲諷平凡人的“利劍”。
不過,濫用“打工人”的大規(guī)模發(fā)酵,還是在于某UP主,拍攝的一條名為《累嗎?累就對了,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》視頻。
從本質上來說,這則視頻,就是該UP主自導自演的一場“真人秀”:一個富家千金來到自家工地,裝模作樣地體驗了一天“搬磚”的生活。如果視頻僅僅只是拍攝了UP主一天的所作所為,尚不至于引發(fā)后來的輿論風波。真正讓網友們口誅筆伐的,還是視頻中UP主“精心安排”的某些橋段。
最典型的,就是在視頻末尾處,UP主在收到200元的“搬磚”費后,以“凡爾賽”式的手法,向觀眾們炫耀起了銀行卡中,一千五百多萬的賬戶余額。
結合標題《累嗎?累就對了,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》,很難不讓人覺得這個UP主是在故意炫富,嘲諷真正的“打工人”。
之后,便是大量的網友開始質疑該UP主的用心。連帶著,快要“銷聲匿跡”的“打工人”一詞,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。很快,該UP主將這則視頻的標題改為《早安,打工人!》,最后又將該視頻刪除。
如今,不只是這一條視頻。如今,該UP主已經將在B站發(fā)布過的視頻全部刪除,只剩下一個“幽靈賬號”。
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“打工人”這個詞,已經不再是最開始,年輕一代用來自嘲的梗。在網絡和媒體的添油加醋下,“打工人”不僅變味兒了,甚至成了帶有歧視性質的詞。
不過,正如之前提到過的,“打工”一開始,也是帶有些許“歧視”的意味。這或許是一個“輪回”;抑或者,不少人從骨子里依舊看不起打工。
“打工人”的熱議過去了,但很多人的打工生活卻還要繼續(xù)。
然而,不知道在什么時候,“干飯人”,又頂替了“打工人”,成為年輕一代的新標簽。
說“干飯人”頂替“打工人”成為年輕一代的新標簽,其實有些不妥。因為“干飯人”的熱度遠不如“打工人”當初那么火爆。此外,“干飯人”在本質上,與“打工人”有很多相似之處。因此,“干飯人”更像是“打工人”變味兒后的替代品。
“干飯人”能在互聯網上大面積傳播,抖音功不可沒——來自抖音的土味博主“詩書達禮之山人”,在短視頻中,每當吃飯的時候,都會來一句“干飯了!干飯了!”更有戲劇性的是,在“詩書達禮之山人”說完“干飯”后,他家養(yǎng)的雞,往往會趁他看鏡頭時,一把叼走飯上的青菜。
圖源:抖音@詩書達禮之山人
這里需要簡單介紹一下,“干飯”實際上就是一種較為狂野的吃飯方式。與傳統(tǒng)的細嚼慢咽不同,“干飯”顯然更適合這個快節(jié)奏的社會。特別是正處于學場和職場中的年輕一代,為了追求時間和效率,走路靠跑,吃飯靠干。
“干飯人”顯然是以一種比“打工人”更加生動、更加接地氣的形象來描繪年輕人。畢竟,不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是“打工人”,但人卻都是要吃飯的。
與“打工人”類似,“干飯人”也有許多類似的段子。
知名度較高的,有“我們要悄悄地干飯,然后餓死所有人?!?、“干飯人干飯魂,干飯人干飯得用盆。”、“沒有難吃的食堂,只有堅強的干飯人?!薄ⅰ案缮渡恫恍?,干飯第一名?!钡取?
相比于“打工人”放在明面上的無奈與惆悵,“干飯人”顯然更加輕松且調皮。“民以食為天”,對于一個人來說,吃飯是維持生命的頭等大事。工作的最低需求,不就是能吃上飯,生活下去嗎?
另外,結合之前提到過的,年輕一代的壓力和薪資,“干飯”是最適合,也是最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解壓方式。
不管之前經歷了多少磨難,人都要吃飯,都要繼續(xù)走下去。
“干飯”后收拾好心情,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后續(xù)的生活,這樣的場景很容易映射到每個人身上。
如果不是一個人火了,也許“干飯人”能在網絡上再紅火一段時間。
這個爆火的人,叫丁真。
丁真的火與“干飯人”的“退火”,實際上并沒有直接關系。但丁真,卻是與“做題家”這個標簽密切相關。
聊“做題家”不講丁真,就像說三國不講東漢末年,是理不清來龍去脈的。
簡單介紹一下丁真:一個生于四川理塘的游牧民小哥,因為俊俏有特色的長相,加上天真無邪的笑容,迅速在網絡上流傳開來,并多次登上微博熱搜。在丁真火后,他的家鄉(xiāng)理塘也受到了網友的關注,不僅在網絡上的熱度大漲,搜索量更是猛增620%。
圖源:百度指數
理塘縣也是順勢將丁真推薦為“旅游形象大使”。按理說,這是件好事,丁真的爆火,為理塘縣增加了流量,還能提升旅游業(yè)的收入,是典型的“造福家鄉(xiāng)”劇本。然而,后續(xù)丁真加入國企的消息,卻在網絡上引起了大量的爭議和討論。
丁真的情況比較特殊,特殊在他的文化水平。丁真沒有學歷,甚至連最基本的漢語都不會。入職后,還需要單位專門尋找漢語老師教學。可以說,丁真是單純憑著顏值,就輕而易舉地進入到國家編制之中。
圖源:微博@理塘丁真
但對于普通人而言,進入國企,可謂是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”。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心血,來充實知識儲備和學習面試技巧。而丁真卻是直接通過“顏值”這條捷徑,就順利地進入國企,多少令網友們覺得有些不妥。
每一個事件被引爆,背后都會出現一個推手。而引爆網友對丁真入職國企質疑的,是《中國青年報》的一篇文章——《“做題家”們的怨氣,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?》
“做題家”,指的是那些以做題為主,通過大量“刷題”,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人。“做題家”往往為了做題,犧牲掉了諸如交際、開闊眼界的時間,被暗指為“書呆子”。這個詞在之前便已經出現,而在《中國青年報》發(fā)表那篇文章之后,“做題家”一詞被迅速引爆,并帶上了更加濃重的諷刺意味。
在國內,對大多數學子而言,高考一直被視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。而想在高考中拿到一個好分數,大量的學習和做題是必不可少的。這些相信高考和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學子,毫無疑問與“做題家”的描述高度契合。在國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現在,又有多少人,沒當過“做題家”呢?
這篇《“做題家”們的怨氣,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?》,刺痛了大多數堅信“知識改變命運”這一信條的“做題家”??吹阶约憾嗄旰翱嘧x,夾破腦袋都難以進入的國企,錄用了一個沒接受過正統(tǒng)教育,僅有顏值和流量的小生,心中的信念難免會受到動搖。
這與“丁真事件”不久前,曾一度引起爭論的“楊超越落戶上海”,又有些相似。同樣,不少“海歸”,行業(yè)精英為了落戶上海而焦頭爛額,楊超越卻憑借著所謂的“特殊人才”,輕輕松松地就完成了常人可能要為之奮斗終生的事。
“做題家”們抵制的,其實并不是丁真或者楊超越。他們質疑的,是開了這些頭之后,社會是否還會繼續(xù)遵循“高考改變命運”、“學習改變命運”的資格。畢竟《中國青年報》屬于官媒,《“做題家”們的怨氣,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?》實在不像是官媒能發(fā)出的一篇文章。
畢竟,就算是以“叛逆”和“不屑應試教育”出名的韓寒,都在十多年后承認,自己當初退學很失敗,高考仍然是普通家庭的最好選擇。
現在早已不是“讀書無用論”的時代?!白鲱}家”也無需因為丁真這樣的個例而感到迷茫。
隨著丁真的熱度逐漸下降,“做題家”也少有人提。
年輕一代們,終于等到了自己在2020年的最后一個標簽——“小丑”。
談到小丑,網友們可能會想到馬戲團里,那個負責裝蠢逗笑觀眾的丑角;也有可能想到《蝙蝠俠》中的那個經典大反派。但或許很少會有人,在聊小丑的過程中聯想到自己。
這一點,卻在2020年底,被打破了。時下,“小丑竟是我自己”的表情包,正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。無數的年輕人,正通過“小丑”的面具,舉行著一場盛大的網絡狂歡。
人人都在以“小丑”自居。
細細品味“小丑”的內涵,就會發(fā)現“小丑”和“打工人”一樣,是當代年輕人用以自嘲的方式。當一個人被現實“重拳出擊”,他只要默默帶上“小丑”的面具,就能將尷尬和悲傷徹底掩蓋,向他人展露出最“天真無邪”的笑容。
相比于“打工人”,“小丑”的自嘲程度,顯然更勝一籌。而自嘲,作為一種需要一定心理素質和情商的解壓方式,不僅能他人的“二次傷害”,還能更快地幫助人調整心態(tài),走出低谷。
對于年輕人而言,最容易受到二次傷害,并且急需走出低谷的,當屬感情方面。因此,最開始“小丑”表情包的應用,大多都是在感情方面。
例如,自己幫助喜歡的女生在游戲里上分,卻被告知能不能再幫她男朋友上分。
兄弟拉你一起打游戲,你興高采烈滿口答應,卻發(fā)現兄弟真正的目標,是你熟悉的妹子。你只不過是個“中間人”。
隨著“小丑”的梗越來越火,有關小丑的內容也不只是局限在男女間的情感方面。周一要學習和工作的“做題家”、“打工人”們,也許前一秒還在咒罵,后一秒就像小丑變臉一樣,順從地接受著各種指示。
中文博大精深,有些網友已經不再直白地稱呼自己為“小丑”,而是利用一些與小丑相關的東西,來暗指“小丑”。并且涇渭分明地將這些描述為“低情商”和“高情商”的說法。
比如,聯系童年回憶之一的《數碼寶貝》,將Boss“四天王”展示出來,并問你“有考慮成為四大天王之首嗎?”
還有一些網友,則化身為“賭怪”,在《斗地主》的最終決戰(zhàn)上,詢問你“有考慮拿身份證復印一份,去斗地主里炸四個二嗎?”
盡管“小丑”這個梗,在年末才開始大規(guī)模流行起來。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上,“扮丑”和“娛樂至死”,早已是常態(tài)。以網絡主播為例,不少主播都以“扮丑”和各種獵奇的事為噱頭,來吸引觀眾。無論是藥水哥直播扮“小丑”,還是著名的“老八小漢堡”,都是以“丑”,博觀眾一樂。
將“扮丑”的精髓早已摸透的網友,自然在“小丑竟是我自己”上,格外得心應手。
或許,當代年輕人,已經習慣獨自一人舔舐傷口,將脆弱和柔軟掩藏起來,刻意展現堅強可靠的一面。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惡意時,消費自己,娛樂大眾,往往是最好的應對方式。
1980年,當時的人們就知道了“莫斯科不相信眼淚”。
更何況現在?
雖然2020年發(fā)生了太多“離譜”的事,但對于年輕一代而言,它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節(jié)點。過了2020,還有2021在等著我們。
年輕一代在2020年被打上了各種標簽。但無論是哪一種,都能看出年輕人對生活的思考。他們會受傷、會焦慮、會沮喪、會自嘲,但最后,大多數年輕人還是會整理好心態(tài),繼續(xù)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。
也許,“后浪”依舊在浪尖瀟灑;“打工人”仍在每天勤勞地奮斗;“干飯人”為了下一頓飯四處奔波;“做題家”秉持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決心繼續(xù)做題;“小丑”繼續(xù)玩著“丑角”和“正常人”的無縫切換。
不過,無論如何,當代年輕人都不會就此停下腳步。
畢竟生活,無論如何都還得繼續(xù)下去。
京ICP備14006952號-1 京B2-20201630 京網文(2019)3652-33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6753號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/未成年人舉報:legal@3dmgame.com
CopyRight?2003-201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(021-54473036) All Right Reserved
玩家點評 (0人參與,0條評論)
熱門評論
全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