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軟件精華:碧血黃沙鑄豪情——西部風情錄
- 來源:3DM
- 作者:newtype2001
- 編輯:ChunTian
美國西部與華人
雖然從1820年起,美國就有中國移民入境的記錄,但在1850年以前,華人在美國居留者可謂寥若晨星。然而,洶涌澎湃的淘金熱很快影響到中國沿海的廣東和福建等地區(qū)。關(guān)于金山的傳聞可能是激發(fā)黃金夢的最重要的動力,相對于澳洲墨爾本被稱為“新金山”,貧窮的中國農(nóng)民把圣弗朗西斯科稱為“舊金山”,這稱呼一直沿用至今。 為了尋找生計,許多中國人透過中間人的安排,以實為賣身的方式簽訂契約,以“賒單制”的形式來到美國。他們長期生活在荒山僻野,風餐露宿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,生活十分簡樸。他們因語言不通和受到歧視,只能與周圍的中國人在一起排遣,久而久之,在一些美國城市里形成了中國人相對集中的區(qū)域——唐人街。 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華人在西部的生活狀況,比如成龍《西域威龍》和李連杰的《黃飛鴻之西域雄獅》。在RDR這個游戲中,我們也會遇到一個幫助想要返鄉(xiāng)的上海老鄉(xiāng)的任務(wù),相信中國玩家打到這里時都不會放任不管吧。
騎俠仁義在我心,八方馳騁任縱橫
美國西部孕育了牛仔,而對于我國人民來說,認識西部也是從西部牛仔開始的。 牛仔“Cowboy”這個詞實際上是西班牙語“Vaquero”直譯而來?!癡aquero””發(fā)展于詞根“Vaca”,意思是“?!?,因此 “Vaquero”(Cowman)翻譯成英語就是“Cowboy”。所謂的西部牛仔(West cowboy),在美國歷史上他們是開發(fā)西部的先鋒,富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精神,因此被美國人稱為“馬背上的英雄”。
西部牛仔總是具有英雄主義和神秘色彩的人物。在文學、電影與電視作品中,牛仔通常都頭戴墨西哥式寬沿高頂氈帽、腰挎柯爾特左輪連發(fā)手槍或肩扛溫徹斯特來復槍,身纏子彈帶,穿著牛仔褲和皮上衣,或者束袖緊身多袋牛仔服、足蹬一雙飾有刺馬釘?shù)母咄财ぬ籽?、頸圍一塊色彩鮮艷奪目的印花大方巾、騎著快馬風馳電掣,形象威猛而灑脫,是一種代表典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精神的外在裝束。由于迭出不窮的文藝作品的渲染,使得善良、干練、勇敢的西部牛仔備受歡迎。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1963年,萬寶路公司想要一個具有鮮明男性陽剛特征的廣告人物,加強萬寶路粗獷、男性化的訴求,于是最終誕生了“萬寶路牛仔”這個形象。這之后,萬寶路的銷售業(yè)績每年都有 10%的增長,并不斷進軍國外市場,征服了一百多個國家。
但是,真正的牛仔是比其經(jīng)常受浪漫主義手法渲染的后代要復雜得多的人物。事實上,西部牛仔是一種短暫的歷史現(xiàn)象,是美國西部從1866年到1886年這段時期盛極一時的一種服務(wù)行業(yè)的工人。
牛仔褲的發(fā)明人——利維·斯特勞斯
西部牛仔的產(chǎn)生背景
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已無從考證,但西部肯定是先有牛才有牛仔。上世紀19世紀后期,德克薩斯州已有5000萬頭牛,是美國養(yǎng)牛最多的州。從60年代開始,德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(qū)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,然后轉(zhuǎn)銷美國各地。當時還有專門的“牛道”和“牛鎮(zhèn)”,“牛道”是牛群走的道路,“牛鎮(zhèn)”則是沿途的歇腳站。牛群長途跋涉,跨州越縣,當然需要人帶領(lǐng)、照管,數(shù)以千計的年輕人蜂擁而至,要在大牧場尋找工作。他們是中西部農(nóng)場的小伙子,尋求冒險的英國人,東部想脫離父母獨立的年輕人,以前叛變的士兵,少數(shù)原是奴隸的黑人,一些印第安人,以及來自邊境的墨西哥人。他們就是西部牛仔的最初群體來源。
在漫長艱辛的旅程中,西部牛仔們必須能吃苦耐勞,同時還要機智、勇敢、沉著、冷靜,能應付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?,F(xiàn)存的一些照片顯示,他們的生活既艱苦又骯臟,工作卻不像一般想像的那樣危險。他們塵垢滿臉,身穿寬松下垂的毛織襯衣和長褲,與銀幕和文學作品中的那種神采飛揚的牛仔形象截然不同。此外,他們也不是經(jīng)常帶槍的。但是,他們的生活絕不是那么輕松愉快的。天一亮,牛仔就得先用套索捕捉他的坐騎。這只馬還沒有上馬勒,只是拴住雙腳,已在放牧區(qū)過了一夜。牛仔得馴服它,然后才開始趕攏牛群,準備長途北上。牛仔的飲食營養(yǎng)不足而且單調(diào),主要是豆子、豬肉干和咖啡,而且還飽受寒冷、痢疾和蚊叮蟲咬之苦。
牛仔的生活方式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葉宣告結(jié)束。當時美國土地有40%是用于畜牧的。市場上的牛肉大大供過于求,以至價格大跌,許多牧場主破產(chǎn)。19世紀末,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(fā)達,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。他們紛紛轉(zhuǎn)行干別的工作,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。1886年冬天的一場大風暴毀滅了數(shù)以百萬計的牛只,使許多牧場主和牧群陷入絕境。當牧場主們開始從這雙重災難中復蘇過來時,他們安裝了鐵絲網(wǎng)柵欄,以便在比較容易控制的條件下管理和喂養(yǎng)牛群。從此,再也無須在空曠的牧場上放牧了。牛仔的全盛時期已一去不復返,但他們的奮進、開拓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美國人。
莫道歲月催人老,西部精神留世間
隨著美國文化的對外傳播,牛仔文化隨著文學、電影等藝術(shù)作品中的西部牛仔形象逐漸深入人心,這當中,主要是以渲染西部牛仔傳奇般的生活和冒險故事為主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西部生活同樣難免魚龍混雜。就如游戲《賞金奇兵2——庫伯的復仇》的劇情那樣,為了種族、地盤、女人,沖突在所難免,而西部富足的金礦更是令人垂涎三尺。山高皇帝遠,西部既是天堂也是地獄。在RDR中,玩家即要面對兇惡的歹徒和變態(tài)食人魔,又要隨時提防游走在荒漠中可怕食肉動物的襲擊,沒有一生好本領(lǐng)莫說行俠仗義,就是生存都成問題。
除了套索和高超的馬術(shù)之外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手神出鬼沒的槍法。在西部,牛仔隨時會遇到不懷好意的挑釁,而其結(jié)果通常就是決斗。牛仔決斗一般分為兩種:一種稱為“拔槍決斗”,雙方背靠背走開同等距離,然后轉(zhuǎn)身相對同時手扶槍套,瞅準機會突然拔槍開火,通常手快者為勝。在RDR中,我們經(jīng)常會遇到這種NPC向玩家發(fā)起決斗挑戰(zhàn)的情景;另一種決斗被稱為 “墨西哥式?jīng)Q斗”,適用于群體間的火拼。通常情況下不同陣營的若干人等持槍互相指著對方,待得其中有某個人露出破綻立刻開火,瞬間槍聲四起,硝煙彌漫。
下面,我們就來看一些能代表西部文化的典型藝術(shù)形式。
西部小說
西部小說展現(xiàn)了西部邊疆生活的艱辛,張揚出拓荒者為生存而奮斗的精神氣度,這種獨特環(huán)境下所錘煉的民族精神,正是美國精神的內(nèi)核所在。美國西部小說可以追溯到1784年約翰·菲爾森發(fā)表的《肯塔基的發(fā)現(xiàn)、定居和現(xiàn)狀》,通過這本書,美國人第一次了解到最早向西部移居的英雄——丹尼爾·布恩。他的果敢、剛毅、智慧,他的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,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典范,也成了“西部精神”的代名詞。
構(gòu)成“牛仔神話”的長篇和短篇層出不窮,創(chuàng)造了許多神采各異的牛仔形象:占恩·格雷的《叢林騎士》和歐內(nèi)斯特·海科克斯的《通往洛茲堡的驛道》中溫特斯和“金發(fā)青年”那樣無私地保護無助婦女的俠士……鮮活的牛仔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在荒漠邊緣即將沉沒的一輪紅日襯托下,頭戴氈帽,脖系圍巾,腳穿長靴,腰挎手槍的牛仔,揮舞繩套把成百上千的長角牛聚攏,隨后在牛群蹚起的滾滾煙塵中策馬揚鞭,縱橫馳騁,跨越大草原。夜晚篝火旁,牛仔們吟唱的抑郁憂傷的旋律彌散在天邊。峽谷巨川,天高地闊,粗獷正直、精力充沛的牛仔們無畏地前行。
經(jīng)典的萬寶路牛仔廣告

玩家點評 (0人參與,0條評論)
熱門評論
全部評論